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8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1106篇
安全科学   403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1475篇
综合类   3936篇
基础理论   1177篇
环境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229篇
评价与监测   250篇
社会与环境   999篇
灾害及防治   9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413篇
  2015年   372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617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433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1.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critical events trigger large-scale public discussion and mobilisation, and can these lead to policy change? I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uclear energy policy after the Japanese Fukushima disaster in March 2011, a theory-development approach is adopted, mobili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national news agencies’ newswires, public surveys, legislation and parliamentary databases, and newspaper editorials in 12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between March 2011 and March 2013. The analysis suggests two main hypotheses that can guide future research: critical events are more likely to trigger policy change when intense (contentious) mobilisation from policy challengers aligns with the view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is backed by major political allies; and critical events are more likely to trigger intense (contentious) mobilisation when policy challengers articulate their opposition around pre-existing policy debates on the issue and resort to pre-existing organisational and mobilisation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2.
利用3S技术动态监测天山草地农业产量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阜康县大量“天地”资料观测基础上,利用3S(RS、GIS和GPS)技术和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对新疆天山草地农业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动态监测和大面积估产研究。结果表明,该县草地和森林面积1998年比1988年分别下降了17.5%和51.o%,而农业用地面积和沙漠危害面积却分别增加了57.8%和21.2%,实现了利用3s技术系统准确监测新疆阜康县草地农业资源动态变化,其大面积草地遥感估产精度达到75.8%以上。最后,建立了新型PPR估产模型,其估产精度达到81.76%以上,并给出了理论生态成因解释与定量分析结果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法理论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环境法理论也随之发生着变革。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环境法理论的变革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生态文明的法律观。承认自然界及其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beginnings of a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PSS) for 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 exemplified by a virtual implementation of Colorfields and blooming strips on model farms, based on real-world dat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lorfields, a concept for transdisciplinary and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of set-aside land. Colorfields comprise of blooming strips of flowering annual or biennial plants, which are designed and drilled in pattern on fallow land creating Land Art. The temporary scenic arrangements of the Colorfields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strips, e.g. providing habitats for insects (especially bees),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rops, with improvements of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farmers as producers of pleasant landscapes instead of monoculture fields.The prototype of the PSS uses two software tools of different scientific origin, the bio-economic modeling system MODAM and the landscape visualization system Lenné3D, which are linked based on geo-data. The resulting system helps to assess the economic effects and visualizes the effects of the specific landuse pattern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The economic assessment of blooming strips on arable land and of one Colorfield on fallow land shows that these measures prove to be profitable from an economic viewpoint assuming the current area payments for the obligatory European Union set-aside program. Furthermore, the visualizations enable the design to be tested virtually by exploring the resultant scenery. They provide artists, planners and stakeholders including farmers with a tool to virtually wander through landscape scenarios supporting a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a shared vision for the community.The results of the two model farms and previous case studies for Colorfields demonstrate how current policy conditions could be us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scenic qualities. Furthermore, the ability of the tools, MODAM and Lenné3D, suggests to support and promote thes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园林及其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园林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新思维,也是生态学具体应用的实践.生态园林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物种多样性保护和重建、因地制宜、处理好种间关系、建立群落自维持机制、重视生态文化内涵等六要素.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的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村能源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国田  张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38-241,244
西藏农村人口现有22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80%以上,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很大。西藏农村能源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林木和畜粪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热值的优质能源很少。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基础条件下,农村能源消费中高热值的现代能源比重很低,主要以生物质能如薪柴、牛粪、草皮等为主。这种低水平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藏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目前的消费结构,应发展太阳能、风能、农村小水电及输入高热值的化石能源替代目前生物质能的消费,减少因能源消费对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在全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特点和本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化趋势将长期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城镇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本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水资源严重缺乏条件下西北农村地区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小城镇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建立农村地区新型生态能源结构,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工业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工业的基本定义出发 ,对生态工业建设层次进行详尽分析 ;并结合代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区——吴县市、邗江县和邳州市的具体案例 ,通过对其产业构成、主导产业、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对比分析 ,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 ,实施末端治理并逐步推广清洁生产这种较低层次的生态工业建设模式 ;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则要采用生态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这种较高层次的建设模式。为确保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最后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社区的出现和发展一直广受关注,建立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生态社区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态社区本身系统特点的探讨,尝试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的功能,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